從小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

從小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

從小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


  孩子的智力發(fā)展無疑是重要的,但孩子良好品德及習慣的培養(yǎng)同樣不能忽視,可惜,目前不少年輕的父母只關注前者而不重視后者。有專家曾研究幾個家庭,他們的孩子都挺聰明,但滿口臟話,沒大沒小,蠻橫粗野,使人“望而生畏”。人家批評了,為父為母的卻說:孩子還小,以后慢慢會好的。其實不然,心理學研究表明,習慣的形成就像播種應該及時一樣,也有一個最佳期。譬如,學者們通過調(diào)查研究認為,5歲是兒童形成使用筷子習慣的最佳期;3歲是對兒童進行解扣紐扣訓練的最佳期等。因此,作為父母,應根據(jù)幼兒成熟的機能適時進行某種品德或某個習慣的培養(yǎng)和訓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好雨知時節(jié)”。

  幼兒時期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的教育培養(yǎng)對于人的一生是致關重要的。道德行為習慣優(yōu)秀的孩子順其性情培養(yǎng)則很有可能在倫理學、民俗學、社會學和公共關系學等方面取得較大成績。具有良好交際行為特征的孩子,其德商與情商都很高,他們十分注重自己的行為對現(xiàn)實生活的影響或受現(xiàn)實生活行為規(guī)范的左右,這樣的孩子在將來有可能發(fā)展成為政治家,群體領導人、社會活動家,因其個人形象好,社會口碑好,其交際能力十分出眾。

  3-6歲幼兒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對照表

  有幼教專家根據(jù)多年研究成果制定了“3-6歲幼兒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對照表”,根據(jù)這個對照表可以考察分析自己孩子的具體行為活動是否具有良好品德行為特征,是否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特征,進而推測出孩子德商的優(yōu)劣及其未來成才發(fā)展趨向。

  小班(三至四歲)

  1、尊敬日常接近的成人。在成人的提醒下會問“早”,問“好”,學會說“再見”。

  2、要別人幫助時,會說“請”;接受別人的幫助后,會說“謝謝”。

  3、不怕生人,會在成人的提醒下熱情而禮貌地歡迎客人。

  4、逐步養(yǎng)成過集體生活的習慣,積極參加各項集體活動。

  5、遵守幼兒園的一些規(guī)則,如按時入園、離園、按時吃飯、下課、參加游戲等。

  6、遵守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常規(guī)。在成人周圍活動,不離開成人獨自亂跑。

  

  1、對長輩會稱呼“您”。能注意傾聽對方的談話,不打岔,能有禮貌地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

  2、個人活動不影響別人。當別人碰撞了自己時會說“沒關系”、“不要緊”,當自己碰撞了別人時會說“對不起”等。

  3、不說粗魯話,不說謊話,做錯了事能大膽承認,認真改正。

  4、能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并較自覺地遵守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常規(guī),在家的生活有規(guī)律。

  5、在成人的提醒下,在公共場所知道遵守秩序,不亂跑、亂喊。過馬路小心,聽民警的話逐漸知道遵守交通規(guī)則。

  大班(五至六歲)

  1、能逐步較熟練地使用一般的文明禮貌用語,主動、熱情、大方、自然地接待客人。別人講話時不插嘴;和別人交往時態(tài)度和氣,舉止文雅。不喊成人的名字,不給別人取外號。不嘲笑別人的缺點和生理缺陷。

  2、能自覺主動地遵守生活常規(guī),遵守上課、游戲及其他活動的各項規(guī)則。知道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苛求別人。

  3、成人委托的事情能認真做,不偷懶,不爭論,聽話,并能按順序爭取較好地完成任務。有集體榮譽感。

  怎樣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一、從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里逐漸形成的,它貫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父母應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譬如,孩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是在他飲食、起居等活動中逐漸養(yǎng)成的,文明禮貌習慣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培養(yǎng)的,愛學習的習慣往往是在游戲中形成的,愛勞動的習慣是在自我服務和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yǎng)。當然,作為父母應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父母先要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這樣對于善于模仿的孩子來說必然受益匪淺。

  二、調(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

  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把孩子本來不自覺的行為,轉化為有意識的自覺行動。這就要求父母要細微地觀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根據(jù)孩子的特點確定培養(yǎng)目標,并善于抓住教育時機,調(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孩子盡快地從“要我做”向“我要做”轉化。有以下幾點,提供父母注意:

  第一,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廢。

  兩歲半的萌萌喜歡自己拿勺吃飯,雖然吃的很慢,桌上、地上、衣服上常有菜湯、飯粒,但媽媽卻不急不躁。她堅持每頓飯都讓萌萌自己吃,并一邊鼓勵、一邊教孩子進步方法。還常??浜⒆?#8220;真棒”、“真好”、“有進步”使萌萌非常開心。不久,萌萌不僅學會了自己吃飯,還學會了自己穿脫衣服。入幼兒園后成了班上小朋友學習的榜樣。良好的習慣要經(jīng)過不斷的重復。反復地實踐才能養(yǎng)成。只要父母堅持要求,日積月累孩子的大腦神經(jīng)活動才能形成“定型”。這時孩子做起來會感到輕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動地去做,慢慢形成了習慣。反之,他會感到緊張、壓抑、難受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難形成習慣。

  第二,要統(tǒng)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一天我和朋友聊天,他的小孩子元元在一旁畫畫。邊畫邊說:“爸爸坐的飛機來了。”他奶奶對我說:“他爸爸今晚回來,看把他高興的。”這時,門外傳來小孩子的喊聲“元元,我去騎車,你去不去?”元元對奶奶說“我和牛牛在院里騎會兒車行嗎?”奶奶說:“行,但是你要把畫筆和紙收拾好了再去。”元元答應著,開始收拾桌上的文具。這位奶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雖然孩子生活在奶奶家,但奶奶和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卻是一致的。這就意味著相同的信息重復地轉入孩子的大腦,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經(jīng)聯(lián)系,良好的習慣就容易養(yǎng)成。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要求嚴格而爺爺奶奶放縱,或者施教者今天嚴格,明天放松。幼兒園培養(yǎng)孩子好的習慣父母不堅持,都是難以形成良好的習慣的。

  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簡單粗暴。

  在咨詢會上,一位父母指著站在遠處的孩子對我說:“這孩子要把我氣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狀。”接著這位父母向我講述了孩子怎么和小朋友打架,用積木把別人砍傷,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這位父母苦惱地說:“我都怕去幼兒園接孩子,真怕哪位父母來找我,打他,罵他,可怎么他就不改呀?”這位父母的苦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糾正不良行為習慣要比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難得多。父母應從改變對孩子的態(tài)度開始。對幼兒來說,情緒是行動的動力。孩子喜歡受人鼓勵、夸獎,如果總是換來批評、受指責,他情感上接受不了,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加上父母的冷眼、厭惡、甚至是打罵會更加激起不良情緒,產(chǎn)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為。但這樣的孩子有時受了環(huán)境的影響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揚,但做起來要費很大的力氣。因為不良的行為往往會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來,而好的行為則要十分自覺,必須克制自己的需求,這種抑制力要經(jīng)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xiàn)。這時孩子往往表現(xiàn)的不會那么自然、輕松。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對他的想法給以鼓勵、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誘導和啟發(fā)并堅持下去,良好的行為就會逐漸養(yǎng)成。

  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習慣養(yǎng)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yǎng)不好,終生受其累。”愿每位父母都能把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習慣當成一件關系孩子健康成長和社會進步、振興民族的大事來抓。

  好孩子育兒網(wǎng)采編整理



(責任編輯:暖暖的陽光)